祝贺!中国一重桂玉松获评全国劳动模范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8日 浏览次数: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2426名,其中全国劳动模范1670名,全国先进工作者756名。中国一重轧电制造厂车工桂玉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右八为中国一重轧电制造厂车工桂玉松

  在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一重)的大院里,每天清晨都能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匆匆走进车间,他就是今年全国劳模获得者——桂玉松。

  1994年,桂玉松带着对“大国重器”的向往,成为中国一重的一名车工。那时他的师傅指着轰鸣的机床说:“咱们车刀下削的不是钢铁,是国家工业的脊梁。”这句话像一束火种,点燃了桂玉松对技艺的敬畏与热爱。也是自那时起,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开启了一名“钢铁学徒”到“国之工匠”的成长之路。

  初入车间的桂玉松,常常被父亲和老师傅们解决问题的身影吸引。看着他们专注工作的模样,年少的桂玉松便暗自立志要超越前辈。

  那些年,在轰鸣的机床旁,桂玉松细心观察着师傅们的一举一动,用心记下每一个操作细节。他也常常加班到深夜,反复研究每一个零件的加工工艺,探索如何提高效率和精度。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很快他就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复杂的加工任务,并且在团队中崭露头角。

  有一次,他在修理自家孩子玩具时突发奇想,用玩具枪及母亲磁疗仪上的零件,自行研制出了“立车远距离对刀检尺找正仪”。这一创新不仅解决了实际生产问题,还为他赢得了公司奖励,也让他第一次感受到创新带来的成就感。

  “那时候我也不知道这就是创新,产业工人嘛,就想着解决实际生产问题,高效高质地出产品。”桂玉松回忆道。随着时间推移,桂玉松逐渐成长为车间里的技术骨干。面对每一个加工任务,他都如同对待艺术品般精心雕琢。

  30年来,近百万次操“刀”,从未出错,这份精准背后是他无数次的钻研与尝试。每当遇到难题,他总是第一时间冲到机床旁,不分昼夜地试验,直至找到解决方案。正是这份执着,使他从一名普通技工蜕变为行业翘楚。

  桂玉松常说:“我的理想就是带领团队制造出更多‘国之重器’‘国之利器’。”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一路前行,即使面临再大的困难也不曾退缩。

  2017年,桂玉松迎来了职业生涯中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CAP1400核电常规岛电机转子加工。这项工作要求在200多吨重的实心钢转子上钻通一个长17米的深孔,且刀具工作时抖动范围不能超过0.02毫米。这不仅是对个人技术的巨大考验,更是对中国装备制造业能力的检验。

  起初,国内外专家都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桂玉松却坚定地说:“中国装备必须自己造,再硬的钢也要雕出花!”为了攻克这一难关,他连续数十天吃住在厂里,白天修复刀具磨损、改进刀具结构,晚上进行试加工。通过增加合金支承板、减震套等10余项创新技术手段,最终成功破解了刀具振动难题,创造了单班套料4.7米深的加工纪录,将加工效率提升了整整6倍。

  当最后一刀完成后,百分表上检测公差值定格在0.01毫米之内,17米长的大直径外圆形位公差比头发丝细。这一突破不仅让我国掌握了核电深孔加工的核心技术,也让外国专家竖起大拇指称赞:“中国工人,了不起!”回忆起那段经历,桂玉松感慨道:“他们越说我们干不出来,我就越要干得漂漂亮亮,用事实告诉他们,我们的产业工人有能力、有魄力、更有实力!”

  除了CAP1400项目外,桂玉松还主持完成了多项重大创新课题。“大型深孔钻加工水轮机主轴内孔优质高效加工技术研究及应用”将水轮机大轴内孔精加工效率提高了3倍;“视觉影像系统在大型机械加工设备上的辅助应用”实现了一人监控多机,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这些成果充分展现了桂玉松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卓越贡献。

  作为一位优秀的工匠,桂玉松深知“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道理。多年来,他始终致力于培养更多可堪大任的新时代大国工匠。2020年,在黑龙江省总工会开展的“好师傅、好徒弟”活动中,桂玉松被评为全省300对优秀师徒中的“好师傅”。

  为了让年轻技师更快成长,桂玉松将多年积累的经验归纳整理成22项要点,制作成讲义和培训课件,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辈。他还把培训课堂搬到数控机床旁,手把手地教导操作技巧。“这些大国重器,在我们之前已历经千百道工序,容不得丝毫差错,否则将前功尽弃。”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对徒弟们最严格的要求。

  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桂玉松劳模工作室共带出名徒27人,其中有9人晋升为高级技师,5人成长为大班长、机台长,3人被公司评为“劳动模范”。更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徒弟又继续传承技艺,现已培养出近120名新生力量。工作室因此被评为“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示范性创新工作室”,并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

  今年,桂玉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站在新的起点上,他满怀豪情地表示:“面向未来,我要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坚守技能报国初心,勇担制造强国使命,继续当好一名装备制造业的‘刀客’,让核心技术能复制、易传承,让‘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种子在中国一重青年技工心中生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