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如歌 | 我们一路走来-老领导的话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11日 浏览次数:

  70年,一路走来,我们从一个起点走到一个新的起点,一代代的建设者,用铿锵的脚步丈量愿景,标记下坚实的奋斗足迹。

  70年,一路同行,我们从一个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艰苦创业的援建者、共襄伟业的兄弟企业、联合攻关的产学研院所,共同的中国一重成就了“巴山夜雨”共话。

  70年,一路向前,我们从岁月峥嵘走进新时代,团结奋斗、共赢共进中结出一个个重型装备国产化的硕果,创造一个个我国工业史上从零到一的奇迹。

  回望过去,尘封的记忆、集体的记忆,都是为了勇毅向前,创造共和国丰碑上未来的美好回忆。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薪火相传、继续前进。

厂前广场是企业文化与工业技术的结晶

作者系原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王计

  在2002年4月4日党委常委会上,一项“对以不锈钢的毛主席巨型塑像为中心的厂前广场进行清理整治,全面清除自行车棚等临时建筑,消除还遗留着的传统痕迹,重新赋予广场以新时代的气息”的建议,被提到与会者的面前。议题旨在通过突出领袖塑像的壮丽与雄伟,充分展示出一重人高超的技艺,让这座广场成为中国一重的形象标志。这个议题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

  说到广场,我总要想起:在前往富拉尔基赴任的前一天,我专程去拜访了已年过八旬的二重厂的老厂长李干。当年一重建厂时,他是施工总指挥,基建副厂长。交流中,老人家特别提到了一重的厂前广场,并意味深长地告诉我:当年156个援建项目中,只有长春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和富拉尔基的第一重型机器厂,通过力争保留了厂前广场。

  党委书记赵立新同志还回忆说:有一次在北京开会,一位中央领导同志莅临小组讨论会。得知赵立新来自一重,便亲切地询问起那座不锈钢的毛主席巨型塑像。当年,他在基层工作时,曾到过一重,这座领袖塑像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是啊,真正瞻仰过这座塑像的人,都会被震撼。记得那是2000年9月的一个清晨,作为到一重进行工作访问的客人,我第一次站立在厂前广场的毛泽东主席塑像前。带着惊异的目光,欣赏着这座巨型的不锈钢塑像。领袖的身躯伟岸高大,面部凝重慈祥,挥起的手臂坚定有力,攥捏在左手里的那顶军帽,看上去也那么富有生气。如此的栩栩如生,充分展示了一重人高超的创造能力。

  塑像的制作启动于1968年的7月,敬立于1969年6月6日。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其冶炼技术、铸造条件、工艺手段都不能和今天拥有的装备能力和技术水平同日而语。在那制造条件很不完善且处于环境特殊的年代里,能把一座巨型的不锈钢塑像创造得如此精湛,如此丰满,我和随行的同事不得不由衷地感慨道:“一重人太了不起了,太有创造能力了。 ”

  一年后,作为一名一重的职工,我每天都要从这座塑像前走过,让我感到亲切,让我感到自豪。2002年1月27日,一重研制的“三峡不锈钢叶片鉴定会”召开。会议期间,原机械工业部的一位老领导站在塑像前,向我回忆和讲述了一段故事。当年,他曾派人做过考察,证明这座大型的不锈钢人物塑像,不仅全国第一,在世界也绝无仅有。记得有一天,我陪一位来访的客人到一重宾馆(当时的专家招待所)。在路过广场时,我问他:知道这座老人家塑像是什么材料的吗?当我告诉他:塑像材料是一重自行研制的代号为“1893”不锈钢(Cr18Mn9Ni3)时,他流露出那诧异的神态,至今还让我历历在目。如果把塑像独具匠心的设计构思和攻关创造的技术参数展示给所有的瞻仰者,由此来领略一重人精湛的工业技艺和厚重的文化智慧,其效果一定是不可替代的。前辈们的创造价值无量,怎样保护和用好这笔宝贵财富,考验着我们这些后来人的智慧和水平。

  讨论热烈且没有争议,纠结点在何时实施这项改造工程上。一重刚刚从国企三年改革脱困攻坚跋涉中走出,其背负的压力和难题还未解除。拖欠的工资还正在陆续地补发之中,历史上积累的债权债务还有待于逐一处理,技术改造上的填平补齐也处在关键时期……广场改造是否是属于最佳时期?但如果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就不难看出:国家新一轮重化工业发展的趋势已清晰可见,各大企业的技术改造对重大装备的需求也会接踵而来。崭新的形象、整洁的环境、井然有序的现场能唤起职工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及“永争第一”的使命感,能调动和激发广大职工攻坚克难的积极性。同时,工厂的崭新姿态也会吸引社会的关注,赢得用户的青睐。所以,从哪个角度看,为企业创造一个独特的新形象,对当前、对未来都是非常必要的。

  5月10日,班子讨论通过了广场改造方案。施工刚一开始,就引起了包括离退休职工在内广大职工的关注和参与。一天傍晚,施工方领导一面向我介绍施工进度,一面抱怨他和他的职工,每天都要应对一群退了休的“监理志愿者”给予的传统教育和质量挑剔,感到有些无所适从。我笑着跟他说:“理解吧!他们可都是当年这广场和领袖塑像的建造者。”

  改造后的厂前广场焕然一新,经过高空清洗了的领袖塑像,在清晨阳光的沐浴下,不锈钢的效果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真正是交相辉映,栩栩如生。7.1米高的基座和围栏被大理石和花岗岩包裹着,显得格外庄重。领袖亲笔手书的“毛泽东”三个字,笔力遒劲,气势恢宏,用钛合金镶嵌在基座上。

  塑像凝聚着一重人对开国领袖的崇敬和热爱。毛泽东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也是我国现代工业的缔造者。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互助合作条约在莫斯科签署。2月19日,毛泽东主席与周恩来总理在返程途中到达了叶卡捷琳堡,全面了解并参观了被誉为“俄罗斯工厂之父”的乌拉尔重型机器厂,并欣然留下了他的亲笔签名。离开这座工厂时,毛主席对身边的随行人员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工厂。”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1953年5月15日,在中苏签订的援建计划里,由乌拉尔重型机器厂负责援建的重型机器厂赫然展现在其中,并被列入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仅仅4天后的1953年5月19日,第一机械工业部三局发出(53)第1869号通知,中央决定在黑龙江省富拉尔基建厂。很快,工厂筹备处的第一批37人就于1953年6月14日到达富拉尔基。1953年7月下旬,就开始了工厂的勘察工作。1954年9月17日,第一机械工业部三局以(54)第207号文件,正式确认中国的“第一重型机器厂”落户在富拉尔基,并颁发了一枚由国家制作的公章。至此,中国一重在那个“只争朝夕”的火红年代里在嫩江之畔诞生。

  之后,在一重建设和发展的历史上,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先后莅临一重视察。特别令一重人永远难忘的是,1962年6月,在工厂还刚刚全面完成竣工投产之时,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莅临工厂视察,称一重为“国宝”,给了一重人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同时,赋予了一重要当好装备工业排头兵的使命。在共和国建设与发展的峥嵘岁月里,不辱使命的一代又一代一重人,秉承“以一为重、永争第一”的企业精神,为“装备中国,走向世界”创造了无数个第一,赢得了习近平总书记给予的“一重在共和国历史上是立过功的、一重是中国制造业的第一重地”的至高赞誉和历史定位。

  也许,那个年代的一重人心中也有遗憾,毛泽东主席未能莅临一重留下身影。我们似乎可以从塑像的精雕细琢中,感受到当年创造领袖塑像的工匠们,已经把一重人这种期盼的情感,熔铸在了这座巨型的塑像之中。

  塑像体现了一重人精益求精的传统作风。在许多人看来,我们重型装备企业只能制造“傻、大、黑、粗”。但当你看到这座不锈钢塑像时,你会惊叹、会感慨。塑像尤其是人物塑像的成功,在于细致入微地刻画。其艺术价值和美感,不仅体现在创意上,更多地体现在丰富的细节里。在一座钢铁塑像上,追求细节的完美,需要有执着的精神和坚毅的品格。工匠们克服了不锈钢又粘又硬的材料特性,硬是通过艰苦的劳作,消除了铸造过程残留的各种缺陷,把每一个局部的特点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使领袖的面部特征得到了完整地表现,就连军大衣的纽扣、衣襟、腰带、皱褶也创造得极其逼真。足见当年的建造者们是在以各种工艺措施追求极致,是在努力探索工业技术与雕塑艺术的完美结合。可以说,这座不锈钢塑像是一尊工业艺术品,任何年代都经得起世人的评价。这是一重人对工业文明和现代文化艺术的卓越贡献。

  离开一重已近二十年,但老人家的塑像始终让我梦绕魂牵。每当手机里,屏幕上出现了一重的画面,都会感到心潮澎湃。每次回到一重,我都一定会在清晨,到厂前广场去寻找那份沉淀在心灵深处的记忆,也一定要在夜幕降临之后,去欣赏被绚丽灯光拥抱着的厂前广场。记得当年,鞍钢1780项目的驻厂代表站在厂前广场,有感而发地对我说:“一重看上去真大气、真漂亮!”是啊,我在装备制造业从业47年,一重可是我见到的最有气势、最为壮美的工厂。

  在一重70华诞到来之际,那份对岁月往事的深深眷恋,让我永远为自己曾是一重人而光荣和自豪。